
近年来,昌邑区以社区嵌入式养老为抓手,打造“15分钟养老服务圈”,依托养老服务中心、养老服务站等阵地,释放“在地养老、亲情养老”优势应对老龄化。然而,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:一是统一高效的协同治理机制缺少,存在信息流通不畅、合作动力不足等情况;二是服务供给质量欠佳,存在服务重叠、服务空白和资源闲置浪费等现象;三是居民对社区嵌入式养老了解不够,制约了服务覆盖和资源利用。
(一)探索主体嵌入,构建共治共享新图景
为实现“政社企”协同共治的良性嵌入,探索构建“三位一体”的治理网络。政府应从“横向联动”和“纵向贯通”双向发力,构建全方位政策引导体系。“横向”融入多方主体资源,构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协作机制,实现跨多个政府部门数据资源互联互通与实时共享,全面提升服务响应速度与精准效能;“纵向”充当好“资源中介”,主动吸纳外部资源,精准对接医疗机构、志愿者协会、职业院校、养老机构等多元主体,助力各方畅通信息交流渠道,促进资源与需求高效匹配。社区要搭建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,盘活公共空间资源,通过签订协议、联合活动等方式推动优质医疗服务、养老服务下沉社区,提升养老服务的针对性与可及性。社会企业则需立足专业优势,开发适老化产品和服务,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。三者共同构建“需求发现——资源对接——服务供给——效果反馈”的闭环系统。
(二)探索需求嵌入,打造精准服务新范式
为应对老年人多元化需求,从“强队伍、优供给、促互助”精准发力,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增效。一是提高服务能力。可依托本地养老机构建立实训基地,实现“学用结合”;完善薪酬待遇保障机制,对优秀人才给予专项补贴,增强岗位吸引力。通过“培养+激励”双措并举,打造专业稳定的养老服务队伍。二是丰富服务内容。结合领导干部常态化遍访、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等,精准摸排老年人需求,建立动态关爱台账,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、兴趣爱好等提供差异化服务。以站前街道新华社区为例,立足“一老一小”人口特点,联动物业、业委会升级打造“悦享新华”党群服务中心,设置了音乐室、棋牌室、乒乓球室等特色空间,实现24小时自治化运营,广受居民好评。三是创新互助模式。注重情感联结机制建设,鼓励低龄老人组建互助小组开展互助养老,通过选派“三长”“银龄互助”“时间银行”等参与模式,培育社区养老内生动力,让老年人从服务对象转变为参与主体,构建代际互助、多方共赢的养老生态圈,增强社区养老服务可持续性。
(三)探索制度嵌入,激活协同增效新动能
在嵌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,应统筹抓好规制体系和监督体系的谋划。一是构建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。明确社企认定标准与流程,完善退出及转制机制,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、细化降本措施,持续激发市场活力,让企业愿意扎根社区、深耕养老服务。二是探索先行先试的实践样点。以“社区养老试点”为抓手,通过打造标杆示范项目,推动养老服务中心及站点软硬件实用化升级,促使服务从基础生活照料向法律咨询、金融理财等专业化领域延伸,进而增强服务公信力,赢得老年人信赖与认可。三是建立多维立体的考核机制。构建“机构自评+部门监管+群众评价”三维评估体系,聚焦服务质量等核心指标动态监测,强化考核结果运用,实施差异化激励。如对优质企业给予重点扶持,对违规机构实施黑名单制度与市场禁入,进而推动养老服务市场规范健康发展。
养老事业关乎民生福祉,更映照着社会的温度。唯有以多元协同凝聚合力,以创新服务回应期盼,才能让每一位长者都能在岁月中安享从容,让“老有所依、老有所乐”成为时代最动人的风景。